
1. 肥胖是一種病
肥胖是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,可伴發心血管、營養代謝方面的嚴
重疾病,且會增加至少九種癌症的罹患風險,在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就
有七項是與肥胖有關的疾病。而醫學界公認的〝致命五重奏〞:高血壓、
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腦猝中的發病都已經被證實與肥胖有關。
2. 維持健康是減重的核心
健康是減重最重要的核心目的,在減重的過程中,定期的健康檢查可以
確保減重方法是否合適,並且隨時監控生理改善指數,如此才能確定每
一個減重療程是否都有達到預期的效果。
3. 療程觀念的建立
肥胖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,減肥也絕非一蹴可成。迅速的減重大多是以
脫水的方式所營造出來的假象,不僅容易復胖,更會造成生理代謝失常
的情形進而損害身體健康。因此減重必須以循序漸進的療程來進行,由
調整生理代謝開始進而穩定有效的降低體重及體脂肪。
4. 停滯期是必經過程
正確的減肥過程體重並不是呈直線下降,而是以階梯式的方式來呈現,
若出現體重降低速度變慢甚至停止下降的現象,這就稱為『停滯期』。
停滯期的出現與維持時間的長短會因人而異,從一星期到數個月不等,
主要是因為人體〝適應現象〞所造成。此時不要氣餒,讓身體逐漸適應
逐漸減輕的體重,同時增加運動量燃燒脂肪組織,並提升基礎代謝率,
讓身體跨越停滯期踏入下一個減重階段。
5. 減重須先改善新陳代謝
當新陳代謝機能改善,體重自然就獲得調整。而要改善新陳代謝機能則
由提升基礎代謝率、增加飽足感、促進燃脂效應三種機轉的交互作用來
達成。目的就是減少細胞多餘的脂肪,進而達到健康減重的效果。
6. 減重四大類型
依體重變化的來分,可分為四大類型:速效型<1個月3-5公斤>、標準
型<1個月1-2公斤>、反轉型<1~1.5個月之間先增加體重,然後才反轉
開始出現減重效果>、調整型<前2個月體重沒有變化,2個月後開始出
現減重效果>。
7. 減重過程會有好轉反應
因為改善體質及調整新陳代謝,所以會有類似暝眩反應的現象產生,這
類都是減重過程中良性的好轉反應。
